省產研院腦空間信息技術研究所成果亮相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
9月23日,“偉大歷程 輝煌成就——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在北京展覽館開幕,省產研院腦空間信息技術研究所核心設備——“顯微光學切片斷層成像儀器”應邀以實物設備參展。
“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系列慶祝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以“開辟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為主題,宛如一條“時光隧道”,對70年歷史長河中相關領域取得的150個“第一”進行展示,全方位呈現新中國成立70年以來在中國共產黨團結領導下中華民族的輝煌成就。

▼
隨著國家對人才、對科學創新儀器和設備研發的長期支持,一批國民經濟、社會和科技自身發展中的重大科學問題開始進行重點突破。
此次研究所參展的顯微光學切片斷層成像(MOST)儀器的核心技術正是源于研究所MOST團隊承擔的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2001-2004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儀器專項(2008-2010年)和國家重大科學儀器設備開發專項“顯微光學切片斷層成像儀器研發與應用示范”(2012-2017年)等項目。
研究所通過位于蘇州工業園區以工廠化模式搭建的50套自動化成像系統陣列,將以往實驗室一兩臺設備需耗時數月甚至數年的腦成像過程,縮短到兩周內完成,建立了從原理創新、原理樣機研發、到產品機研制的完整創造體系。
《Nature》雜志曾以《中國啟動腦成像工廠》為題作了專門報道,對這項高分辨率腦圖譜的繪制技術給予了高度評價,美國Allen腦研究所專家認為“這種工廠化的研究規模將改變神經科學已有的研究方式,極大地加速腦科學的發展”。

當前,腦科學和類腦智能技術研究已成為各國必爭的重大前沿研究,研究所MOST團隊自主研發、國際領先的MOST系列技術在腦科學領域作出了重要貢獻。
以MOST原創技術為核心,研究所在國際上率先建立了小鼠全腦軸突水平精細結構三維成像技術,形成了可為國內外提供大規模介觀神經連接圖譜繪制相關的神經元標記、成像、圖像處理和分析等技術服務體系,為探究腦機理、攻克腦疾病與發展類腦智能技術提供重要支撐。
作為“構建長三角共建共享的創新資源共同體”的重要組成部分,研究所主動融入“一帶一路”建設進程,堅持以創新驅動發展,力爭建設成為世界一流水平的腦科學與類腦智能國際合作研究中心、學術交流中心和成果轉化基地,服務地方科技、經濟與產業發展。
“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網上展館中的MOST儀器
省產研院的創新一直獨辟蹊徑。 為打破傳統體制束縛、充分激發科研人員創新創業熱情,省產研院積極探索推行“項目經理制”,在全球范圍內選聘一流領軍人才作為項目經理,賦予其遴選項目、分配經費、組建團隊的充分自主權,牽頭建設專業研究所,組織重大產業技術核心技術攻關。
腦空間信息技術研究所便是“項目經理”制結出的碩果之一。這是省產研院的第29家研究所,也是省產研院以“項目經理制”新建的第5家研究所。2016年8月,駱清銘教授受聘成為省產研院項目經理;10月,腦空間信息技術研究所落戶蘇州簽訂共建協議;12月,正式完成登記注冊后的一周之內,省產研院第一筆的1000萬運行經費就撥付到位;次年6月,第一個光學成像平臺實驗室裝修竣工……這就是“省產研院效率”。
開放創新的新機制吸引了不少國內甚至國際頂尖人才匯聚江蘇。截至目前,省產研院已擁有49家專業所,累計聘請項目經理98位,集聚高層次人才近1000人,成功轉化科技成果3500多項,衍生孵化企業750余家,科技創新成果斐然,為江蘇產業升級、創新發展提供了強大引擎。
腦空間信息技術研究所(華中科技大學蘇州腦空間信息研究院)成立于2016年10月,由華中科技大學、蘇州市政府、蘇州工業園區管委會、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四方共建,建設總投資4.5億元,研發辦公空間6000平方米。
研究所協同國內頂尖科研院所和高校,整合相關學科領域的智力資源,在全腦可視化網絡、面向腦疾病的集成神經技術、類腦智能技術等3大方向開展重大產業關鍵共性技術的研發,建立了介觀水平繪制全腦基因表達、細胞類型及神經網絡聯接結構圖譜的技術平臺,介觀腦譜圖海量數據的圖像處理和可視化研究平臺,正在開展腦研究和類腦基礎大數據庫建設,力爭在高分辨腦圖譜測繪研究上率先取得突破,為基于腦科學研究成果形成的腦重大疾病診斷、類腦人工智能等未來產業發展提供重要支撐。